2024 / 03 / 29
Home > 文章 > 活動筆記 > [活動筆記] HPX86 為大學生而設計

[活動筆記] HPX86 為大學生而設計

文/Pei-Yun Tu

從IOH和Dcard看「為大學生而設計」
「為大學生而設計」,數位產品設計與企劃工作者交流社群平台HPX九月份的大聚主題。講座邀請來自台灣創業團隊的IOH創辦人莊智超及Dcard產品經理林懷宇來分享網站平台設計與經營的故事。

HPX大聚(圖片來源:HPX網站企劃)

HPX大聚(圖片來源:HPX網站企劃

IOH開放個人經驗平台

緣起 台灣留學生式微
莊智超赴美就讀麻省理工學院(MIT)期間,總是樂於邀請其他在校台灣留學生一同打壘球,一天他問起學弟「你們這一屆誰打球?」時,他發現MIT的台灣留學生人數從25人驟減至8人,一屆少了17位,然而這只是全球的一個小縮影。台灣留學生式微的現象不僅限於美國,更發生在全球,根據統計,台灣全球留學生數從2008年即開始下滑,相對他國的成長,莊智超深切地感受到台灣被世界邊緣化的危機,他拜訪MIT及哈佛大學歷年台灣學生會會長,發現他國政府、企業早已投入大量資金培育出國人才,那台灣呢?

創辦
為喚起台灣社會正視這項議題的嚴重性,同時為未來有意出國深造的學弟妹保留更多資源,莊智超募集30位志工、夢想資助計畫80萬,建立「IOH開放個人經驗平台」,他說「如果這幾屆都沒有台灣學生,之後想出國的學弟妹就沒有人可以問。」他邀請在海外的台灣留學生將他們的經歷以影音、文字的方式記錄在平台上,將那些「你不在那裡、不認識那個人就不知道的故事」帶回台灣,讓留學這件事不再是一個人的事。

「不」營利 如何存活
莊智超堅持「不」營利,他說,IOH應該是反轉社會階級的免費資源。從2014年6月的68個影音講座到現在的687個,從「不」營利組織到社會企業,IOH是如何經營的?莊智超說,當時有學校看到了IOH,期望未來學生可以藉由IOH更了解其校系,一套商業模式就此應運而生。由IOH辦理工作坊錄製影音講座,由校方出資贊助並邀請學生參與,同時為保障學生的言論自由,避免流於代言宣傳,IOH還特此與學校簽署合約,杜絕校方干預。另一筆經費則源自愛心捐款,捐款者得「購買」版面,將欲傳遞給使用者的話留在平台上,讓捐款動作更有意義。

影音講座製作
莊智超說,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立而主觀的,因此一校系不限講座數,讓使用者得以以更多元的角度來了解,且採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不剪接,IOH認為分享者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

錄製前,IOH團隊會協助講者調整演講投影片,使用指定字型、顏色,並限制每頁投影片的報告時間,來統一整體風格,IOH更提供敘事架構,引導講者分享得更廣更深,以校系分享為例,其架構包含自我介紹、學校、科系、印象深刻的課程、校內外做的事、實習、收穫、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用什麼角度來看世界等。

何使用IOH資源
使用教學
https://youtu.be/JcbNd_KcYP0
如何使用IOH尋找特定學群、學校、科系的講座(影片來源:IOH開放個人經驗平台
講座介面介紹
https://youtu.be/Ly44HgvRUF0
如何觀看IOH講座?找不到特定校系講座怎麼辦?(影片來源:IOH開放個人經驗平台

發展與成果

  • 為了讓更多人接觸IOH,團隊陸續舉辦大小型活動:
  • 現場座談:與美國在臺協會(AIT)合作舉辦,吸引約300到500人參與。
  • 媒體曝光:學測、指考後透過報章雜誌進行宣傳。
  • 高中職老師研習會:透過老師將資訊帶回校園。
  • 校園演講:與高中職生最直接的對話。
  • 聽老師說:開放學校師長在平台分享個人經驗,且為避免單一的官方立場,僅開放已有學生分享的校系。
  • 外籍生分享:以母語分享其在台的留學經驗,讓有意前往台灣留學的外國學生了解概況。
  • 線上直播Q&A:使用者觀賞線上講座後,得以直接向講者發問,至今已舉辦約400場。

團隊透過訪談發現,IOH不僅是他們探索方向的重要指南,更成為他們說服父母親的一種方式。莊智超說,如果台灣剩下的是人才,那這件事就是最重要的!「我不是唯一有能力的,只是在那個時間點看到這件事情、去解決它。」最後他勉勵聽眾「BE THE CHANGE,成為你想看見的改變」。

莊智超:「BE THE CHANGE成為你想看見的改變」(圖片來源:HPX網站企劃)

莊智超:「BE THE CHANGE成為你想看見的改變」(圖片來源:HPX網站企劃

Dcard

緣起與創辦
認識人是很棒的事,但與人建立關係卻很難。林懷宇指出三個大學生交友的最大的痛點:

  • 擔憂對方不想認識你
  • 難以融入已成形的小團體
  • 個性慢熟

而Dcard的創立就是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讓大學生交友更為輕鬆、自在,其交友機制根據以下三點原則建立:

  • 預先確認交友意願:只有當雙方都願意與對方成為朋友時,關係才得以建立。
  • 打造隱私:除了配對者外,其餘皆匿名呈現。
  • 添加浪漫元素:24小時抽一次「卡友」,錯過即失去,同時營造期待感。

「神秘」、「隱私」、「慢」三個元素讓Dcard在所有交友平台之中獨樹一格。

發展
Dcard從創辦人自身學校臺灣大學開始,陸續加入政治大學等學校,至今仍不斷持續增長中。林懷宇特別分享了其中的三個小故事。

(1) 「飢餓行銷」開拓市場
Dcard前期尚未大量開放各學校註冊時,一名來自台北科技大學的同學不斷向團隊提出開放要求,團隊靈機一動,與對方協議,連署人數達500人即開放該校註冊,成功以「飢餓行銷」開拓市場,現今的開放機制即源自於此。

(2) 重女輕男的Dcard
Dcard團隊發現,男性卡友都期望配對到女性卡友,但女性卡友也期望配對到女性卡友,因此團隊需決議是否提高女性卡友彼此之間的配對率,Dcard選擇了「是」,就數據顯現,短期確實帶來了衝擊,但長期而言是成長,團隊了解如果不提高,可能會流失女性卡友,進而使男性卡友無法配對到女性卡友,反之,可以吸引更多女性卡友,進而吸引男性卡友,擴大社群。

(3) 「校園聊天」建置
Dcard團隊發現,卡友之間的話題同質性相當高,因此決定建置公共空間「校園聊天」,供所有卡友討論,但和PTT、mobile01不同的是,其匿名性讓所有卡友得以暢所欲言,且內容多為心情抒發文章。

使用者研究案例分享
林懷宇坦言,創建之初並未投入大量使用者研究,但不能長期憑藉運氣與個人洞察,因此開始著手進行量化與質化研究。Dcard的使用者研究都是以量化分析探索問題,以質化分析求得因素,改善設計後,再以量化分析驗證。林懷宇分享了兩個實際案例:

(1) 簡化註冊流程
量化分析顯示,近半數的使用者在註冊頁面離開,藉由訪談,團隊了解到問題乃出於註冊所需填寫之資料過於繁雜,致使只想參與「校園聊天」的使用者放棄註冊,因此Dcard改以常用信箱、密碼或Facebook進行註冊,當使用者欲開啟「抽卡」功能時才補齊資料,以維持卡友配對品質,此舉讓Dcard會員成長速度提升500%。

(2) 受訪者偏差
Dcard團隊亦發現最初在「校園聊天」發文招募到的受訪者同質性過高,皆為經常上Dcard且積極參與的使用者,無法觸及到「喜歡Dcard但參與社群不深」的使用者,因此團隊開始運用數據挑選受訪者(視每天上Dcard為喜歡Dcard的指標,定義每天文章閱讀次數小於3者為社群參與不深者),並將為此而建的官方帳號「狄卡爾」加入目標受訪者的卡友列表中,以此進行招募。

林懷宇分享Dcard實例(圖片來源:HPX網站企劃)

林懷宇分享Dcard實例(圖片來源:HPX網站企劃

About Shin-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