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Friendly 2014中國用戶體驗行業年會主題演講- 創新設計

00

Vijay Kumar

Kumar 擔任位於芝加哥的IIT科技研究院的設計專業的教授。同時也在芝加哥經營一個涵蓋全球業務的諮詢公司。同時具有教導和顧問的身份,為許多國際公司、社會組織和政府提供諮詢服務。Kumar 在設計創新領域已從業30年,他在全世界教授、出版並講演如何透過結構化的方法進行可靠的人本創新,同時將這些方法轉型成為組織策略。他發明了很多設計方法和軟件工具,也揭開了許多未知的創新機會。他持續在亞洲、歐洲、北美和南美洲開設工作坊。

並且為為數眾多不清的國際公司提供諮詢服務,如愛路美租車、Autodesk、博士音響、株式會社大伸社、Hallm​​ark禮品卡、卡夫食品、亮視點眼鏡、Liberty Mutua、麥當勞、輝瑞、寶潔、美國莊臣、殼牌公司、北歐航空、Steelcase、德國的電信公司T-Mobile、塔吉特百貨、德州儀器、富國銀行、Zurick金融等。Kumar 經常以創新方法為主題進行演講,同時也出版了很多相關書籍。《101種設計方法:驅動企業創新的結構化方法》就是他的作品。近期的講演包括在德里的CII-NID設計峰會、新加坡的設計思維峰會、哈佛大學的AllWorld峰會、寧波的世界工業設計展會、巴塞羅那的創新論壇和在芝加哥舉行的IIT的設計策略會議。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UXPA中國的理事鐘承東。我來自尼爾森中國,同時也是UXPA中國用戶體驗設計大賽的負責人。非常感謝大家參加這一次UXPA中國舉辦的User Friendly2014大會,今天是最後一場主題演講。眾所周知,中國正在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我是來自中國深圳,大家都知道深圳周邊有很多的製造產業,但是最近中國製造產業,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這些工廠也越來越因為人力成本的增長,需要開始要轉型。但是怎麼轉型?怎麼進行中國創新和中國設計呢?接下來我將介紹一位重量級嘉賓,他是來自美國的Vijay Kumar教授。他寫了一本書,可能大家都知道,就是《101個設計創新方法》,這本書非常有名,會在今天主題演講結束後,在外麵茶歇處有一個簽名售書。我們總共只蒐集到28本該書籍,歡迎大家關注。現在有請Vijay Kumar教授,他演講的題目就是“設計創新”。

Vijay Kumar:大家下午好。特別高興有機會來到這裡,感謝主辦方,感謝在座的各位,同行朋友們,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設計創新的話題。希望今天我能跟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觀點。今天我們有很多年輕的面孔,他們也是中國、世界乃至未來創新的生力軍。這對我們是非常振奮人心的,我看到大家這麼年輕的臉龐,我也覺得回到了自己年輕的時代,那是一個熱血的青春年代,能夠在一開始就有這樣的一種感受,非常的好。
首先我講一下我自己一生的旅程。

圖1
圖1

大家能夠看到,紅點這個是哪呢?(指圖1)這是印度的某一個地方,我生在那個地方,長在那個地方,我的童年就在那裡。

圖2
圖2

1976年的時候,我就是中間這個小伙子(圖2)。我那時候是一名設計系的學生。印度當時還沒有所謂的設計大學,設計院校等等。那時候才剛剛起步,大家甚麼都不懂,也沒有什麼概念。右邊這一位先生Charles Eames(圖2),他絕對是整個創新行業的大牛。我在1976年因交流的機會來到美國,並有機會和他相識,在他指導下進行信息設計、玩具製造等創新工作,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也正是在他的幫助下,印度開始了創建設計學院的雛形。

大家可以看到,在當時我聽他解釋創新概念,比如玩具創新概念的時候,我的眼神特別的興奮,就好像看到一個全新的設計領域。這個教授也給我上了第一課:創新的課程。而三、五十年之後,我也有了自己的創新團隊。

圖3
圖3

1986年的時候,也就是十年之後,我上了一點年紀,也有了一點經驗,有了一些雄心壯志,想做一些事情去改變這個事情。當時我們已經有了計算機,並都在關注如何理解計算機,如何用計算機幫助我們做創新。所以當時,我有機會見到Charles Owen先生(圖3),他是設計學院非常棒的教授。他在計算機輔助領域非常有成就。在那個時候,這絕對是最高端的一個研究領域,研究環境也非常好。我也聽到一些非常高端的詞彙,就是什麼是用戶感受,用戶領域等等。這個教授邀請我說,你為什麼不來我們芝加哥大學進行這個研究呢。於是,我們就開始聯絡。當時沒有現在所有這些現代化的通訊工具,我唯一能有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打字機(圖3右)。我當時特別喜歡用這個東西,打出一封信,然後把它郵寄給教授。大約兩週之後,這個信我得到了這個機會,進行了簽署。那時候通信需要很久的時間,而現在幾乎就是一分鐘的時間。然後我就從印度直接到了第二個紅點——芝加哥(圖4)。

圖4
圖4

在芝加哥,我開始改變這個世界的旅程。1990年在芝加哥,我作為設計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加入了Doblin Group。當時在這個公司做研究及體驗工作等等,開始都是一些雛形的。當時還沒有人用所謂的用戶體驗,用戶研究等這些詞彙,根本就沒有人關注這些東西,我們開始就是要原創這些詞彙,來表達我們做的這些事情。當然先經歷了這樣的一些演繹,我們才有了我們今天所有的體系,而那個時候都是最初的階段。到2002年的時候,我開始幫助很多的公司做諮詢的項目,包括一些國際的公司。2012年之後,我決定我應該做一些改變,應該從做具體研究的角色,轉變到我現在教育的角色。於是,我加入了IIT(伊利諾伊理工大學)。我現在在大學裡面上課,和大家分享我的知識,我的體驗,非常享受這個生活角色的轉變。

圖5
圖5
圖6
圖6
圖7
圖7

講到這,我描述一下我現在的生活狀態,就是用這樣的一個眼光看這個時候的世界,來看這個美麗的星球(圖5)。在全世界有那麼美妙的技術,我非常享受這些技術,正因為有了這些技術,我可以做雲計算,我可以聽歌,我可以翻牆,所有的這些,都是很好的技術,都讓我能夠享受我現在的生活。這個是我現在看世界的這個方式。當然這個世界並不是這樣的單一緯度的,這只是從技術的方面。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世界,這個世界是充滿了很多神奇美麗的公司(圖6),比如說像蘋果,或者是像中國的阿里巴巴,所有的這些每時每刻都在激勵我完成我的工作。總的來講,我每天都要和這些公司打交道,並將一些實踐應用到我教學的素材當中。而從另外一個維度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好像又有點不一樣。我們看到這個星球的時候,我們要看不同的大洲,不同的國家,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就太平洋,非常不同的視角。為什麼要有這個視角,我們就會有重構的思維,你要不斷的打破再重構,重新地看不同的事情。這個就是我要引入第三個維度的視角(圖7)。

第三個就是這個充滿各種各樣的體驗,我能夠經歷這麼多美妙的事情。大家可以看到,我和我的家人,我的祖母,分享我的照片,我可以及時地建立連接,所有的這些都是讓我如此充滿的感情。面向所有的這些,作為一個創新者,我們又如何創新呢?如果有了這麼好的世界,這麼美妙的技術,公司和體驗存在我們的身邊,作為一個創新者,我又如何能夠幫助我的公司,進行深度的創新呢?如何幫助我的用戶,幫助我的學生?如何創新,怎麼創新,創新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當然細緻地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為什麼要用創新(Innovation)這個詞,還用了很多次?創新一定有他自己獨特的一個意義。對於創新的界定,我經常都用這個方式來解釋。有一些關鍵詞,首先第一個就是VIABLE OFFERING,是你所提供的產品或者是服務,一定要實實在在,真實、有型、有觸感。一定是一個非常實在的,能夠實現出來的東西。

通常做創新的人,可能我們不會太關注Time,就是做創新的一個情境和時間點,我們今天看到的所有的創新,絕對不會是今後的創新,紐約也好,芝加哥也好,需要的一個創新,就是在這個時間點上做的這個創新,這個點是特別重要的,今天的這個設計,拿到明天就會顯得有點陳舊了。昨天下午,看到富國銀行嘉賓如何理解創新的,是非常好的演講,如何看待明天我們用戶的需求,創新就是我們對明天需求的一個期待和一種重塑,一種再創造和重構,如何能夠把握住這樣一種創新的脈動,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另外幾個關鍵詞,就是User(用戶)和Provider(提供者)所能提供的價值。為什麼要有好的用戶體驗,因為用戶可以從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價值。不管是產品也好,服務也好,那麼這整個體驗蘊含的價值是特別重要的。

圖8
圖8

當然這只是一個創新非常簡單的界定,咱們稍微深挖一下。如何做創新?從我的角度來看,就是三個因素(圖8)。首先是如何利用技術。有這麼多的技術在我們的身邊,這是一個驅動力。舉一個例子,在座的各位公司,可能有新的這種芯片,硬件等等,然後你們當時就想,我如何能夠很好的利用這個新的技術,新的品牌,或者是新的終端,納入到我整個的創新當中,這個就是實實在在的技術作為創新驅動點。第二個驅動力量,就是我們如何創造我們的公司。在很多的商業企業中,我們一定會關注市場的狀況,哪裡有需求的空缺,這個是我們做創新的第二個驅動力。第三個就是用戶的體驗,如何去營造和創造一個另人難以忘懷的用戶體驗,他們需要的是什麼。所以我們必須要從這些角度企業思考,就是驅動整體創新的一個發展。但是我們看一下這三個驅動因素的交界點,在最中心的地方,設計在整個過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個因素。

圖9
圖9

我給大家分享一下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據,這是專業管理諮詢公司做的一個統計(圖9)。大家可以看到鏈條線,這個就是一個(Design-Centric,以設計為中心)指數,有很多的公司會做這樣(以設計為中心)的項目。這個研究應該是覆蓋了20多年的數據。紅線是用戶驅動設計的公司的增長趨勢,比如說像蘋果此類公司,都是用戶設計導向驅動的。我們在這個研究中發現,在過去20多年,如果是以用戶為趨向的公司,在???上,相較於非以用戶為驅動的公司,超過228%。這些都是我做過項目的一些公司。其中很多的公司,都是變得更加的強大。我們也做了很多的培訓,給大家提供項目的解決方案等等。希望能夠幫助他們,完成一些創新征途上面的轉型。

今天在我的演講中,一定要跟大家分享五大主要創新原則。這五大創新原則,會讓大家在創新的領域,領會新的視角,有更高的成功機會。我們設計的理念,就是把商業的用戶體驗和技術整合到一起,這個不容易做到,裡面有很多挑戰。所以我將我在過去所想到的一些想法寫成一本書,就是《1​​01設計方法》,現在應該有簡體和繁體兩個的中文版本,很容易就能夠買到。大家可以看到。

咱們看一下我所提到的五大創新的思維原則。第一個原則就是Delight,一定要讓用這些方案的人愉悅,舒服,這個詞有很多的意思,就是要讓他們很開心,讓他們用了你的創新就非常的開心,不管他們買東西還是賣東西。有一些公司在這方面做的特別棒。比如說他們做的這個(Mini Cooper),大家都知道,車的安全性很好,整個的機動性能也很好,但是有的時候,我們需要超越一點,不僅僅是在良好的性能上,還要讓他從情感上面有一點點連接。

很多年之前,這邊就有了(英文)的這個概念,不單純就是一個機械,雖然性能也很好,大家想一下(英文)就能有這種感覺。有一些女孩就是說我喜歡那個車,我開上就覺得好玩,這樣個人的情感就可以和這個車聯繫起來。這個就是讓人用著就高興,開心,就有一個情感上的認同。我們做創新設計,還要讓他們永遠有效。用本身是不重要的,我們必須在這個東西很酷的時候,還要是有效率的。效率加上體驗,才是我們用戶想要得到的東西。這個東西既要好用,又要開心,不管是創新者還是研究者,有的時候很容易就忽略了這個效率。創新一定是兩者兼顧,不能忽略任何一項。另外還有一個關鍵詞,就是empathy,我們的專業術語叫感同身受。你要能夠感知別人的感受,你要有一種感同身受,你要一種同比心。就像你的好友,他不開心了,你跟著一起難過,他開心了,你跟著一起開心,就是這樣的一種(Empathy)。我做創新的時候,我能不能對我的用戶有一種感同身受的心情,能否感受到他們的一些情緒。對於創新的設計者,所有這些都是創新支柱點。

我們看我們要談到的第二個原則,就是Reframe。我們就是世界轉一圈,我們再重新組合起來,就像太平洋一樣,我們剛才把世界從太平洋轉過來,我們就是一定要學會重構和打破所有的東西。這個是我們一定要有的思維理念,就是一定要經歷的勇氣。要在整個思維模式和產品邏輯的時候,做的非常的優秀。我給大家講一個非常傳統的例子。耐克公司的跑鞋,他們就是打破並重構。不僅僅是好的鞋子,還是好的體驗。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奔跑者,我們不僅僅要做一個好的跑鞋,還一定要在這個基礎上幫助我們的奔跑者有一個非常好的奔跑體驗。Nike不僅提高了整個的材料性能,改變鞋的設計,還有很多其他的一些創新的做法,比如說​​在鞋子裡面有一些傳感器,跑步的這些信息,都會傳感到其他的端點上。這些信息,可以傳到音樂上面。你可以放置到自己的電腦上,把所有的心跳等信息採集出來,進行一些分析和整理。不僅僅是一個鞋子,耐克是在營造一個全局整體的跑步體驗。他們開發了傳感器材料以及所有的這些傳播連接的方法。而所有的這些投入都是值得的。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的這些都讓我們跑步的這個人,笑了,高興了。其他的公司也做過這樣類似的項目。

第三個創新原則就是Broaden,特別是對於專著做手上的工作,而所有其他的工作就不做了的人。我們在設計某一個產品,或者是某一個界面,不要一下子就鑽進去,然後永遠也拔不出來了。在做事情的時候,你很有激情是比較好的,但在有激情的同時,要讓自己清醒一下,重新做自己的工作。大約15年前,蘋果推出了ipod,他就是一個mp3,那時候ipod在整個的市場佔有率是0,一年時間就從0到60%,這非常的神奇,但為什麼呢?就只是一個ipod。讓我們看一下市場分析。當然ipod看上去更酷,滑動導航,顏色很炫酷。但是在這為什麼可以成功呢?讓我們更具體地看一下,首先他的itunes,是和ipod同時上線的。從一個很酷的產品,再到一個軟件平台上下載,所有這些都給你一個非常好的體驗。那個時候下載一首歌曲​​的成本僅僅就是99美分。另外,他的品牌推廣,並不是通過傳統的門店,而是走到蘋果店裡,就好像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博物館裡面,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好的體驗。整個分銷渠道也控制的非常好,包括他所有的音樂分享,所有的娛樂體驗。首先產品非常好,但是產品本身是經過各方面無限的拓展和拓寬的,就不僅僅是一個小小終端了。這就是延展(Broaden)。

第四個創新的原則就是Foster,就是去培養,醞釀。團隊的工作,還有創新的文化,如何去醞釀及培養一個組織機構內的創新文化。在一個企業裡面,大家各自為政,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界限,有一定的警戒,很難達成一致。做市場的總是跟開發打,做開發的總是跟調研的打,一天到晚就是打。我們只有在一起工作了,我們才能夠foster,才能實現組織內部的創新。如何孕育一種創新文化,這裡給大家三個層面的解析。首先作為一個個體你可以很優秀,你可以給自己的公司帶來辦法。如果你真的是深信能夠有產品革命性的變化,願意做這個出頭鳥,願意帶領大家走向這一步。則向大家證明你的想法價值。有沒有什麼例子呢?比如說寶潔是很大的一個公司。20多年前,寶潔並不是一個創新的公司,什麼都是各自為政,A部​​門,B部門,從來他們都不做研發。就像一個筒子一樣,大家都在裡面活動。當時寶潔主要的一個設計師說這樣不行,我們必須要一起把這些格式打破,一起做一些團隊工作。於是他就直接跟CEO交流,要打破這種格局。經過兩年在這個創新大師的帶領下,成就今天寶潔的規模,形成他今天的一個創新態勢。當時和他們交流,給他們做了很多的培訓,就是在這樣一個英雄的領導下過渡了另外一個程度。在團隊當中,你必須要將整個產品的實際情況以及前景傳遞給你的團隊並獲得認同,大家才會從心底里面認同你,和你共同打造未來。

最後一個原則,Practice(實踐),實實在在的行動。天天談創新是不行的,我們必須有一些實實在在的一些行動。他一定要有一定的章法,具備規模,而且也要有足夠的韌性。我們做這種很靈活的創意活動,還是有一定規則的。還有需要多渠道多領域地做實踐,在所有的數據回收過來之後,進行數據的處理。我們必須用特別堅韌的方法,慢慢的總結,今後進行綜合的比對。

圖10
圖10

我之前寫過一本書,書裡面有類似這樣的表格,我們看一下這樣的空間區分(圖10),應該說,是一個非常有規律的信息過程。我們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方法論,跟大家分享這樣的一個設計創新方法論。這裡面有七個重要的原點。一個點一個點來看。第一點就是感知傾向。什麼意思呢?就好像如果大家玩過衝浪,在大海裡面衝浪。一般衝浪選手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站大概半個小時,然後開始分析,你知道他腦子裡面想什麼嗎?他就是想,哪一塊浪比較危險一點,哪個比較弱一點,哪個地方我會玩的開心一點,那會不會有鯊魚。所有這些思考過程,首先就是要先觀察一下。作為一個創新者,就像我們,在做項目之前,做創新之前,我們必須問自己,到底這個大浪在哪邊?這個技術會怎麼支持我?如果這個做出來,會不會有一些技術的價值?這是第一個問題,我到底做什麼樣的創新,我們的這個感知意向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創新的意向涵蓋了很多層面的解釋,我們把這個叫做思維層面的元素,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行動的方案。

蘋果有當時的創新,這種第一步的意向,是非常重要的。當蘋果做的ipod和之前大家看到的感覺都不一樣。是要做更好的一個mp3播放器,還是做一種和目前感受完全不一樣的聽音樂的體驗?很多的公司,都在這樣做自己的創新。第一步就是如何做感知性的意向的界定,不能馬上就跳入這個項目,而是可以好好地想一下,我到底要怎麼創新?在這裡面,我們要很精準的感知到創新的趨勢。第二點,一定要對自己所處的情景有深刻的了解。你要了解現實世界是什麼樣的,身邊的受歡迎的是什麼樣的。

看一下大街上,我們要到達一座大樓,需要了解到達前的一些交通狀況。這個就是Know Context。我們看到有一些路障,有一些斑馬線,所有的這些互動協調,給你一個背景的信息。在到達這個大樓之前,你默默的感知這所有的一切。對於我們做創新項目的時候,我們決定我們感知的意向就是要深刻的了解整個設計的情景。所以這一塊是第二步,要深刻的了解你所處的情景。這和之前提到開拓思維,也非常的相似,也就是要思考整個情景的問題。就拿我們開發新的移動互聯網APP來說,我之前有做這樣的項目。確實是有很多關於相關可能的情景的了解,我需要做整體系統的一個回顧。不要就只是在想我如何做好這樣的產品。你要先跳出來,在這個技術相關之外,一些背景是什麼樣的。有什麼樣的法規,有什麼樣的喜怒哀樂,大家是什麼樣的態度,現在的生態關係是什麼樣的,就是第二點要看到的。

第三點是know people。所有人一定要理解這個,一定要了解用戶。以人為本的概念一定是要理解人的。這個姑娘到底在想什麼呢?(指著PPT中的一頁) 就是要走到人家中間去學習,去觀察。但單純的觀察不會告訴你他們在想一些什麼東西,你一定要去移情,感動深受的去進入他們的腦子,聽一下他們想什麼,聽他們的理解。實實在在的這個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精神狀態,也就是所謂的這種感覺。我用這個類比,當你在給別人禮物的時候,給親朋好友。我給我的奶奶買一個禮物,我當時就是想,她會喜歡什麼,我再買給她,一定要很用心的做這件事。

我們做設計的時候,就要想誰是我的用戶。我給他設計中有沒有一份誠意在裡面,我要不要像給禮物一樣給到他。當他拿到這個禮物之後,說我太喜歡你設計的禮物了。一定要有這樣的一個通性:你並不是做設計,而是為別人準備一個禮物,就好像給你的親朋一樣。第四點Frame insight,是非常重要的觀點,有了所有之前的三步,我們繼續往前走。這時候有一點點抽象了,是一個層面,而不僅僅是一個現實狀況了。我們看到所有的這些數據,做了很多研究,訪談,所有的數據都拿到手里之後,這時候我們就要用工具了,我們要去和這些數據進行對話。這時,我們要去構建我們的洞察。我們要這在洞察的過程當中,尋找規律,發現規律,很多的事實放在手中,我們作為一個團隊一起努力,一起分析解析翻譯這些數據。從用研的角度,從資源的角度,我們能夠看到一個什麼樣的規律,我們把這些數據整合起來,形成自己的洞察。我知道很多人對這方面的工具,也是再熟悉不過了。

在設計教學當中,我們也都用的非常頻繁。我們曾經做過一個項目,是一個關於烹飪的一個項目,去找到行為的規律。我們當時有了99條洞察,這個是所有調研之後,將所有的數據通過我們詮釋後得出的99條洞察。將這些放在一起,有的時候他們是成組出現的,有的時候他們是獨特的小群體的洞察,最終我們得到有9個洞察組,也就是九個類型的洞察。

其中一個就是要推動人的社交關係。不僅僅就是做一點吃的,更重要的這是一種社會行為,是一種社交行為。媽媽們會告訴你他們喜歡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做飯,這時候會是一種情感的紐帶。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行為,非常重要的一個洞察。這可以幫助我們能夠很好地設計我們的設備。我們在來看一下,鍋和爐灶。我們最開始做的烹調是為一個人來設計的,所有的東西都在中間。但是如果我們把爐灶的位置稍微調整一下,讓兩個人可以同時在左右,一起完成整個烹調的過程,可能這樣的一個小小的移動就可以達到目的。這樣洞察蒐集及整理的過程,對我們非常重要。

第五點Explore Concepts,前面的四步都做了之後,我們把預處理完成了。這時候,就是要理解概念了。我們可能有很多一輪、兩輪這種概念,然後進行探索。這裡面非常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在未來人的角度來看現在的概念設計。我們看所有的概念時,要在用戶的角度,看著用戶的臉,理解用戶的需求和問題,然後才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是第一步,從用戶的體驗出發。做好第一步之後,還有另外一個角度,就是完全忽略現在的狀況。就是我穿越一下,我穿越到未來,想到未來應該有的一個概念,五到十年之後,針對現在的需求,應該有一個什麼樣的模式。有的時候我們穿越到未來,可能會創造意想不到的好概念,有的時候穿越真的是非常好的方法。能夠解決問題當然很好,你把問題解決了,但是能夠穿越一下,到未來,我們用未來的角度來看現在的這個問題,我們才會有整個設計的昇華。

還有一個工具,就是框架解決方案(Frame Solutions)。我們有這麼多的概念在手裡面,這麼多的概念,每一個都有用嗎?應該要怎麼處理呢?我們這時候要考慮,如何把正確合適的概念整合在一起,成為一個非常具有全局觀、綜合化、兼顧各方面,且有很好包容性的概念。最終我們要構建的,是一個全局考量的方案。比如說建造飛機,不是僅考慮一兩個創新設計,而是要將成百上千個創新設計都要統一考慮。不然的話,這個飛機就會有危險了,所以這是非常細節去逐步構建的一個事情。於是有了這樣的一個全局綜合解決方案。

11

最後,我們就到了最後一點(Realize offerings),就是要具體貢獻出來東西。要不斷的去重審我們認為正確的東西。我們有了好的概念之後,就不要害怕做原型嘗試,一個又一個的嘗試,每一次都可以給我們改進的機會。在第一家做飛機之前,做了兩百個原型,他們經歷兩百次的失敗,但是最終他們還是飛起來了。什麼也擋不住前進的步伐。我跟大家提到的這些過程,談的非常有邏輯,一步接一步。但是現實生活並不是這麼一步一步來的,有的時候更有一種隨機性,更有一種無序性。所以做研究的時候,除了這種創造性的思維方法之外,我們還需要另外一種方法,就是迭代。總的來說,我們這裡面,有這麼多的方法都可以樹立我們的創新模式,思維方法,以及一些具體的工作方法,所有的這些都是大家可以藉鑑和學習的經驗。

這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要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面,用所有的這些設計,為自己打造一個項目的體驗。最後用這個幻燈片作為我演講的結尾,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示,如果能夠對大家在未來項目開發的過程中,有一點點的幫助,那我就會很欣慰了。也希望大家能夠有所收穫,謝謝各位!

主持人:非常感謝Vijay Kumar教授的演講,接下來是問答時間,不過不好意思,我們今天就只能給一個問題,包括我們前面也遲到了一些時間。我看到這個中的這一位男士是最先舉手的。

提問:我來自中國消費者電子集團,您所知的消費電子是一個高技術的含量,主​​要是技術驅動的創新。您提到一些創新的指導原則。您如何看待,在消費者電子產業裡,這些原則的應用?哪一個是最重要的指導原則?非常感謝!

Vijay Kumar:確實,談到這個消費電子的話,哪一個最重要,我覺得這些原則,都是可以應用到各種各樣的消費電子的創新當中。家居也好,建築也好,界面開發……非常具有普遍性。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涵蓋的是產品,是我們用戶或消費者要使用的東西。也就是這個過程當中,一定要有用戶體驗的部分。你的問題是,哪一個原則會更重要。如果我做消費電子這一塊,我會特別多的關注用戶,也就是去理解我的用戶。因為他們是最終的終端使用者,要深刻地理解我的目標用戶,才可以做好設計。當然這麼說,並不是泛泛的敷衍你,最重要的就是,拓展自己的視角也特別重要。我們就是僅關註消費者的需求,針對其需求開發消費產品,你就很有可能忽略到其他的一些因素。有的時候,單純就是技術本身就可以把這些技術做的更優化。產品狀況,競爭狀況,我們的競爭對手公司做什麼,等等,一定要把視角放寬一點,不單純是集中在用戶的一個需求上。

除此之外,還要用於重構。我們這個產品已經做得很好了,很多用戶已經非常喜歡了,但是有沒有那麼一種聲音,是不是還是有一點可以改進的?就是可以再進行重構的?比如說耐克鞋,沒有什麼數碼傳輸,也是一雙跑的很舒服的鞋子。但這就僅是鞋,功能極致了。重新重構打破自己原來的跑鞋概念,拓寬自己這樣的一個想法,重構自己的產品和思維理念,所有的這些都是特別重要的。所以我覺得這些原則都是比較重要的。謝謝。

 

(本次大會速記整理由蘇州峰馳速記公司提供,內容紕漏之處還望讀者見諒!)

 

原文出處:User Friendly 2014中國用戶體驗行業年會主題演講- 創新設計

本文經過UXPA China授權


已發佈

分類:

,

作者:

標籤: